
6月27日至6月29日,第七届“现代化视野下的英国与世界”学术论坛于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山东大学翻译学院主办。来自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从现代化的视野出发,探讨英国研究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探索区域国别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与交流。

论坛开幕式于6月28日上午召开,由山东大学翻译学院梁远副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刘金源教授致辞。随后,刘金源教授为本次论坛做主旨报告,他以“新形势下世界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为主题,分别从大国崛起、区域国别学的兴起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三个方面对新形势下的世界历史和区域国别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强调了研究过程中选题的重要性并对一些主流题目做出分析。


在论坛第一场学术报告中,安徽师范大学奚庆庆教授分析了1930至1933年间英国驻华外交官对中共和工农红军的政治认知、军事评价和战略预判。南京大学博士生方志华探讨了19世纪后期英国保守主义海洋秩序观的复兴。南京大学博士生李卓霖论证了1897年海军阅舰式帮助建构起一套复合型帝国认同话语体系。来自阿塞拜疆的南京大学博士生Davidov Chingiz(小秦)从气候变化角度探讨了环境贫困在塑造“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增长中的作用。西北工业大学王琳教授为应对右翼民粹主义提供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南京大学博士生赵沁雨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英国对南海问题态度的转变。

在论坛第二场学术报告中,扬州大学许志强教授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犯罪的治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南方科技大学杨义成老师讨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养老观念从养老责任个人化到全民免费养老金制度建立的转变。南京大学博士生郑绍健探讨了艾德礼政府于1947年在坦噶尼喀推行的花生计划。江苏海洋大学倪念念副教授分析了“两个结合”在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性成就的重要作用。山东大学梁远副教授以中英比较研究为例,分享了SSCI和AHCI期刊论文的写作和发表经验。

在论坛第三场学术报告中,江苏师范大学邵政达教授分析了英国在印度洋构建的多元体系相互支撑并且具有排他性的治理模式。南京大学博士生申向洋分析了19世纪英属印度天花防治过程中殖民医学与本土宗教的复杂互动过程。南京大学博士生石国琪讨论了19世纪末英国如何通过引入德国细菌学理论,设计出新型净水流程。安徽大学王雪松老师从细菌学知识入手分析其在英国垃圾控制倾倒技术中的应用。江苏海洋大学李文慧老师介绍了传染病网格化治理的兴起与转型。福建师范大学元鹏成老师探讨了19世纪英国船舶检疫制度及相关税收政策的变化。

在论坛第四场学术报告中,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徐凤丹副教授通过分析18世纪英国农业革命核心人物阿瑟·扬的档案材料,介绍了其与英国农业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苏州科技大学王英老师讨论了牛津和剑桥两所英格兰古典大学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世俗化改革。南京大学博士生敬璇琳探讨了19世纪中叶英国“游艇科学”现象的兴起。南京大学博士生寇桂蓉梳理了19世纪70年代以来英语学界对英国女性期刊的研究。南京大学博士生江昕瑾讨论了奥斯坦德公司的成立与发展及其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竞争如何加速了英国垄断体系的制度化。郑州大学姜静副教授探讨了20世纪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闭幕式环节由南京大学刘金源教授主持,下届论坛承办方郑州大学姜静副教授为第七届“现代化视野下的英国与世界”学术论坛作总结致辞,并向与会代表发起明年论坛相聚的邀请。论坛在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