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翻译学院邀请,10月24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做客翻译学院博雅论坛,依托腾讯会议为全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话语创新——以非洲文学研究为例”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会由山东大学翻译学院常务副院长申富英教授主持,翻译学院部分教师以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朱振武教授的讲座主要分为三部分:(1)问题的提出:目前的世界文学是“世界文学”吗?(2)如何平衡吸收外国文学和文化的精髓,以及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3)如何研究非洲文学中的英语文学问题。首先,朱振武教授提纲挈领地介绍了目前世界文学的总体特点,分析了外语学科的边缘化问题,并提出独立的话语创新和理论贡献的重要性。随后,朱振武教授指出,原创性和理论深度是衡量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中国学者,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文本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注重文化交流,了解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价值观念,避免盲目崇拜或偏见。之后,朱振武教授谈到了新文科语境下外语学科的创新思维,提出了“三个打通”“三个自觉”“三种精神”“三种跨越”。他强调我们必须摒弃机械套用、摒弃膜拜模仿、摒弃画地为牢和自我窄化。讲座结束之后,申富英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朱振武教授敏锐的问题意识、新颖的研究视角、匠心的理论建构和积极的创新思维,给予我们各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启发。
在提问环节,朱振武教授就文学研究中核心概念的确立,文学作品译介和研究的现实路径等问题跟与会者进行了交流,回答了与会师生提出来的问题。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聚焦学术的前沿问题,对于拓宽学院师生的学术视野,革新研究方法,提升科研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朱振武,博士(后),上海市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重大项目、国家重点项目国家出版基金等多项国家项目首席专家;针对国内外的非洲文学研究,提出” 三大流散”理论和“非洲性”理论,“ 中国非洲文学学”的创立者,提出“相似性"理论和“归异平衡”理论;主要从事翻译学、英语文学文化、中外小说美学比较和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共3篇) 等重要杂志和报纸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中英文著作20多种,译著和编著100多种,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等奖(合作)、三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主讲的“中外文化比较 与思辨”获评国家一流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非洲文学部分)主编。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等丹·布朗的文化悬疑小说及中英文著作在国内外引起反响;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凤凰卫视等150多家主流媒体对他在文学翻译、文学文化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成就做过专题报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暨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文化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翻译专业委员会主任等社会兼职几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