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院跨文化研究与数字人文中心“海外名师”系列讲座(之二)

作者: 时间:2023-05-16 点击数:

        应翻译学院邀请,5月13日上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谢明教授做客翻译学院跨文化研究与数字人文中心“海外名师”系列讲座,依托腾讯会议为全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Spatial Poetics in Ezra Pound’s Cantos”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会由山东大学翻译学院Jonathan Hart教授主持,翻译学院部分教师以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谢明教授首先对诗人Ezra Pound进行了介绍。谢教授指出Pound是现代英语诗歌的伟大实验者和革新者、英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核心人物,他虽然深愔经典作品,但却不为传统的学术思想所局限,他的诗作反抗和批判西方文学传统的局限性,破旧迎新。The Cantos是庞德的创新成果之一,这部富于革新精神的著作也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之后,谢明教授深入地介绍了东方学者Ernest Fenollosa原著,由庞德编辑出版的Th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一书。他指出该书是从汉语的文字层次进入语言层次,然后再进入诗学层次来探讨诗歌创作之道。并由此引出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文集Cathay。该诗集是庞德根据Fenollose遗留的有关中国古诗的笔记转译而来,庞德在其中发现了中国古诗中的诗学传统并从中归纳“意象凸出”这一中国诗歌创作规律。这种诗歌品质契合了庞德的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理念,并催生了欧美意象主义运动。谢明教授接下来以庞德只有短短两行的经典诗歌“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为例,生动具体地说明了庞德是如何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把在一个特定环境下突然间看到的事物和感受表现出来的。这种意象的叠加,体现了庞德的诗歌创作受中国诗歌形式和理论的影响很深。此外,谢明教授以庞德所作的“Hugh Selwyn Mauberley”为引子,说明了庞德笔下的“the compound between space and time”(时空复合体)背后表现出的历史性和时空连续性。以英美现代派诗歌运动的重要奠基者休姆等人为例,说明了其对庞德及其作品的深刻影响。最后,针对“spatial form”这一问题,谢明教授指出如果历史时间按惯例被认为是为线性或水平线上的一种过程,那么庞德的创作模式或形式就可以被描绘为在作品的深度上进行挖掘,而不是沿着时间线随意运作。

        报告结束后,谢明教授与参会师生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Jonathan Hart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谢明教授的报告观点新颖、深入浅出,实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此次讲座有助于帮助师生们进一步开拓学术研究视野。


        谢明,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英语专业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语系终身教授,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访问教授。师从J. H. Prynne和Eric Griffiths学习现代诗歌,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剑桥大学圣埃德蒙学院Research Fellow,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2013-2015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思源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现代诗歌,文学与哲学,诠释学,翻译理论,文学理论,比较理论,人文思想与全球思维,尤注重方法论的探讨。谢明教授论著颇丰,曾在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The Cambridge Quarterly,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等知名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中国 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 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 邮编:264209 电话:0631-5688286 Email:sdfyxy@sdu.edu.cn
版权所有 © 2013 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