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   

东西南北翻译人——张馨方:双语筑基,跨界追光

作者: 时间:2025-06-09 点击数:

个人简介

张馨方,中共党员,2021级翻译专业本科生,翻译班组织生活委员,曾任翻译学院团委纪检部干事和ACCA校园大使,综合发展优秀。在校期间多次主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立项,曾获创业实践类二等奖学金、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以及各项社会实践院一等奖和二等奖。通过跨专业考研,现已成功考取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硕。

个人事迹

双语筑基,跨界追光:我的翻译与金融融合之路

怀揣着对语言的热爱,我踏入了翻译专业的殿堂。然而大一时与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课程的相遇,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既定轨道,悄然改变了我的方向。这门以全英文授课的国际财会课程,将精密的金融逻辑与严谨的英语表述紧密结合,我深刻体会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打开全球经济运行之门的钥匙。那一刻,一个清晰的志向在心中萌发——成为一名兼具深厚语言功底与扎实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成为了我大学生涯的核心坐标。


深耕翻译沃土:锤炼思维与沟通的基石

通过翻译专业的学习,我系统性地提升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核心技能,并且通过课堂上老师的引导,我奠定了坚实的跨文化沟通与深度思考能力。这些能力,远超语言转换本身,成为了我日后理解和分析复杂金融问题的底层思维工具。

与此同时,学生工作的经历全方位锻炼了我的综合素质。大一担任学院团委纪检部干事,是我初涉组织协调与人际沟通的起点,处理日常事务、参与活动执行,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执行力与团队协作意识。这段经历也为后来成功担任“ACCA校园大使”打下了基础。此外,连续四年担任班级组织生活委员,处理琐碎的班级事务、组织集体活动,培养了我的责任心与服务意识,也让我更懂得如何在细节中平衡各方需求。


探索金融天地:实践点燃跨界热情

翻译专业赋予的语言优势和思维能力,为我探索金融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持。课堂之外,我积极投身各类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将理论兴趣转化为实际认知,尤其聚焦于经济金融领域。

我主持或深度参与了多项与经济金融相关的项目。例如,我曾主持过关于“能源挑战下的新对策—基于中石化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针对后疫情时期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政策措施研究”的社会实践项目。带领团队深入企业访谈、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并提出建议。这个过程让我第一次将课堂上学到的财务指标(如流动性比率、盈利能力)应用于真实案例分析,深刻理解了企业运营的实际挑战。这些实践经历,不仅让我提前接触到经济热点问题,更锻炼了信息搜集、实证分析、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抽象的金融概念在真实案例中找到落脚点,那份兴奋感与成就感更加坚定了我向金融领域深造的决心。参与的科研立项,如“企业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拓宽了我的视野,要求我阅读大量文献、梳理逻辑框架,提升了独立研究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勇闯跨考征途:毅力与支持铸就新篇

大三时,基于对金融领域的浓厚兴趣与实践积累,我做出了关键决定:跨专业报考金融硕士(MF)。这条道路意味着从零构建一个全新知识体系,挑战巨大。

首要挑战是信息壁垒。 面对各校差异显著的自命题专业课,我投入大量时间进行院校筛选、真题分析和资料搜集,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考验。核心难关则是数学。作为文科背景学生,高等数学犹如高山。我深知唯有刻苦,便制定了严格计划,坚持每天高强度学习,从基础概念一点点攻克,图书馆的固定座位见证了我的坚持。专业课方面,宏微观金融学等也需要系统扎实学习。

心态起伏是常态。备考是场持久战,尤其到了后期反复复习和模拟阶段。模拟成绩的波动曾带来巨大压力,挫败感如影随形。但这段旅程并非孤军奋战。家人的坚定支持、朋友的暖心问候,特别是与几位跨考研友的互相鼓励、资料共享和难题探讨,成为支撑我度过低谷的关键力量。这段经历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对意志力、学习能力和抗压韧性的深刻淬炼。


桥梁之上,未来可期

从翻译到金融,这条跨界之路是我主动拓展认知边界的选择。翻译赋予我敏锐的语言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和高效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金融探索则为我打开了理解经济规律、进行量化分析的窗口。两者的融合,使我具备了穿透表象、结合文化社会背景分析全球金融动态,并以扎实逻辑和数据支撑观点的独特潜力。

大学四年的深耕、探索与磨砺,已为我铸就了坚实的双语之桥和勇于突破的信念。站在新起点,我将继续在语言与金融交织的广阔天地中,追寻那束融合之光,努力成为一名融通中外、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最后,愿大家都有一个光明美好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