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应翻译学院邀请,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做客翻译学院博雅论坛,依托腾讯会议为全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跨文化比较与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会由翻译学院常务副院长申富英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与翻译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整个报告分为四个部分,蒋承勇教授旁征博引、由浅入深的阐述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本质含义、对所属一级学科的方法论意义以及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融合”“融通”问题与文学“世界主义”的关系等。
首先,蒋承勇教授介绍了2017年新设立的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将其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蒋教授指出,中国的研究学者在进行外国文学研究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文化身份,提升母语文化能力与水平。然后,蒋教授还指出,跨文化研究意味着研究者要具备多语言的阅读能力,而由于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翻译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强调翻译在人文层面的不可取代性。关于“跨文化研究”对其所属一级学科的方法论意义,蒋教授做了重点阐述,他指出“跨文化研究”不仅仅是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的“跨文化”,更是一种研究视角与思维模式。研究者的跨文化视野、意识、知识储备及文化素养等尤为重要。研究者一旦跳出了国别和民族的范围并获得了理念和角度的转变,则意味着其研究方法的创新成为可能。此外,蒋承勇教授阐述了“融合”“融通”与文学“世界主义”的关系,指出“融合”是指不同时代、不同国别和民族的文学在人类文学可通约性基础上呈现整体化态势,而“融通”则是在各类研究方法和理念上的交互使用和融会贯通,以此实现创新和发展。之后,结合丹麦著名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蒋教授具体地阐述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些可行的研究方法。在报告的结语部分,蒋教授说明了在“网络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学研究趋于整体化,需要学者们从“人类总体文学”高度进行研究,并且再次强调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号召年轻学者们不要画地为牢,而要融合融通,寻求创新,讲求“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最后,蒋教授回答了参会的师生们提出的跨文化研究中的“人文差异性”、如何避免将比较文学庸俗化,如何选择科研课题等问题。
蒋教授的报告受到了与会师生的热烈欢迎,必将会对提升学院师生的学术水平,增强学院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推动新文科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蒋承勇,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国家万人计划社科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出版著作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文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等发表论文180余篇,国家首批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线上一流课程)《外国文学史》 主讲人。